出 处
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如矜此丧人;锡(赐)之不毛之地。”
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锡(通“赐”)之不毛之地。”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,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。毛:古通“苗”。
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如矜此丧人;锡(赐)之不毛之地。”
傍晚,探险队在一片~上搭起了帐篷。
1.最荒凉的地方(打一成语)
不毛之地,不毛:不长草,寸草不生的荒地。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。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,废弃的土地。语出《三国演义》:“南方不毛之地,瘴疫之乡。”【注音】bù máo zhī dì【典故】锡(赐)之不毛之地. 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【释义】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。形容荒凉、贫瘠。【用法】作主语、宾语;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【结构】偏正式 查看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