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载百度汉语App
名师好课免费看

汉寿城春望
hàn
汉
shòu
寿
chéng
城
biān
边
yě
野
cǎo
草
chūn
春
huāng
荒
cí
祠
gǔ
古
mù
墓
duì
对
jīng
荆
zhēn
榛
tián
田
zhōng
中
mù
牧
shù
竖
shāo
烧
chú
刍
gǒu
狗
mò
陌
shàng
上
xíng
行
rén
人
kàn
看
shí
石
lín
麟
huá
华
biǎo
表
bàn
半
kōng
空
jīng
经
pī
霹
lì
雳
bēi
碑
wén
文
cái
才
jiàn
见
mǎn
满
āi
埃
chén
尘
bù
不
zhī
知
hé
何
rì
日
dōng
东
yíng
瀛
biàn
变
cǐ
此
dì
地
hái
还
chéng
成
yào
要
lù
路
jīn
津
汉寿城边野草春,荒祠古墓对荆榛。田中牧竖烧刍狗,陌上行人看石麟。华表半空经霹雳,碑文才见满埃尘。不知何日东瀛变,此地还成要路津。
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,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。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,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。指示路途的华表,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;纵横的断碑,通体蒙尘,碑文依稀可辨。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,到那时,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。
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、破败的景象,但是格调毫不低沉。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,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,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。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、承、转、合的框框,首、颔、颈三联浑然一体,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、破败的景象,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。首联的出句点明了“春望”的地点,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。“野草春”三字让人产生联想,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,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,无比繁华,春日迟迟,一派生机的话,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。首联对句勾勒出来...
古诗文网>>
作者介绍
刘禹锡(772-842年),字梦得 ,晚年自号庐山人,汉族,中国唐朝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自言系出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其先中山靖王刘胜,又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。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,出生于嘉兴的新说,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,举族东迁定居彭城。刘禹锡为贞元九年(793)进士。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为杜佑所器重。后从杜佑入朝,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后任朗州司马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,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,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《刘宾客集》。白居易赞其“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”,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“诗豪”之称,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、哲学家、诗人和散文家。
百科详情>>